导航导航

首页  >   古城文化 > 小城故事

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

QUANZHOU DADIAN LANDSCAPED GARDEN AND ANCIENT
CONSTRUCTION CO., LTD.

小城故事

2016-04-04

走街串巷(崇武讲古系列)之--南门街

    南门街,自古城南门向北走向,止于观音宫前的西街口。
    姓氏民居,沿街西侧为关帝庙、卓氏民居、郑氏民居、李氏大厝、连氏民居、陈氏(江州陈“嘉礼”)大厝、侯氏民居、孙氏大厝、郑氏(土“臭腥”)民居、李氏(土名“皇金”)民居、城隍巷口、陈氏民居、甘氏民居、草街(江州)陈氏祖厝、连氏民居、吴氏民居。沿街东侧为张氏民居、 刘氏大厝、牲底埔(古称青宅埔、九使埔)、张氏民居、草街陈氏(江州)大厝、孙氏民居、陈氏民居、蔡氏民居、观音宫。
    武圣灵显  武帜长扬
    南门街的标志性建筑是“关帝庙”。
    《崇武所城志》载,关帝庙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)建造,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庙中主祀三国蜀将关羽,人称关帝爷、关公。关羽忠义勇廉,颇受世人崇拜。宋代封关羽为“义勇武安王”,明朝加封为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”。南门关帝庙内外保存有多件(处)文物。有重达百斤的关公战器“青龙偃月”刀,有信众赞颂关公的木刻楹联,有信众敬奉的“关帝银冠”,有保存在古城墙上的“炮击处”。这些文物蕴藏着关公灵显卫城护民的感人故事,为圣贤英烈崇拜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实物佐证。 
    关帝庙大殿前,竖着一把关公战器“青龙偃月刀”,俗称“青龙刀”。刀身长70厘米,最宽处25厘米。刀柄圆径6厘米,长190厘米。该大刀铁铸,重80多斤,明代铸造,已保存400多年。看着关公大刀,人们便会想到《三国》,想到刘关张桃园结义,想到关羽英勇杀敌。
    关帝庙建造时,就在石柱上镌刻了多副楹联。后来,大殿门上多了一副木刻楹联。其上联“兄玄德弟翼德义释孟德一片丹心昭圣德”,下联“生蒲州会涿州威镇荆州万古英名耀九州”,落款“弟子张华记号敬叩”。《崇武民间文学集成》、《惠安寺庙宫观教堂录》为我们讲述了这副对联的来历。清代中期,某地某人(又传本地人张克家)整置大商船,往返闽台两地运载货物。商船要往台湾,几次在海上遇到大风浪,差点出事。为此,船主特意到到关帝庙卜签,求关帝爷指点。船主抽到第四十三签,签题是“玄德公黄鹤楼赴宴”。庙祝为船主释签,此签为吉签,让船主安心出航。商船此航台湾,果然平安顺利,生意赚了大钱。而后,船主重金请人制作楹联,隆重地张挂在关圣大帝大殿前。该楹联高度概括了关公的一生,赞扬了关公的丰功伟绩,是楹联中的佳作,值得品赏。
    古城南门右侧外墙体有处大窟窿,上方岩石上镶刻着“炮击处”三字。左边的墙体上嵌着一块石碑,文载:“1938年5月17日(农历四月十八日),日本侵略者战舰炮轰崇武,南关炮击处即为罪证之一”。
    关帝庙与砲击处仅一墙之隔。当时,日军舰艇驶近南关,强烈的汽笛声十分刺耳,民众惶恐,纷纷躲身关帝庙,祈求神灵庇护。就在日冦砲轰崇武时,但见关圣大帝屹立城头,挥动着青龙大刀。日冦的砲弹被挡在了城外,落在城墙上。也就在那瞬间,天空中一道电光划过。日军见势不妙,怱忙退却。
    当年,有里人张为栋撰詹石如书的碑记,嵌于关帝庙照墙中部。原石碑现存放在崇武文化广场“泉春”古厝内。
    如今,“炮击处”列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    四百多年来,关圣大帝的锦袍和冠帽,不知换了多少次。现在保存的除关公塑像上的锦袍和帝冠外,还有一件珍藏了几十年的银质武将冠帽。该冠帽银质镶玉,细花缕空,浮雕龙凤,珠光宝气,精致堂皇。可谓艺术珍品,稀世宝物。
    关公银冠的来历,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。旅居台湾的崇武乡贤张世昌,20多岁涉商航运。1942年,张世昌随商船航行,途中遭遇海贼劫持。危难之中,但见关帝爷神灵庇护,张世昌化险为夷。几经周折,张世昌为关帝爷献上三件锦袍和一套银冠。
    张世昌的儿子张光远,原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,近年来多次至关帝庙朝拜。他希望通过一种仪式,让关公形象得到重光,通过文物展示,弘扬武圣崇拜文化,推动海峡两岸交流。
    武宦世家  武绩辉煌
    南门街居民以张氏最多(郡号“曲江”),与被皇帝赐封“武功大夫”的张勇同族。  南门街中部西侧,有清代一品武功大夫府第,民间称"张府"。张府是一片建筑群。张府建筑群,座东面西,南北方向三座大厝一字摆列。中间一座大厝,阔五开间,纵深前后三座大厝,一直延伸到南门街。
    张府中厝大门上悬挂着一块“武宦世家”匾额,透过这块匾额我们可以了解世代张府人的恢宏武绩。
    明朝,这里出了个千户,名叫张亮。《崇武所城志·官制》记载,副千户张亮,永乐十五年九月到任。子张义征沙寇功陞正千户。男辅京,隆庆三年跟署指挥欧阳枢大岞海洋擒斩真倭一名,功陞小旗,子孙继承。
    张亮的后裔出了个“武功大夫”——张勇。张勇原名张浩亭,“勇”是乾隆皇帝赐给他的“字”。张勇少时操舟捕鱼,长大当兵,由行伍拔授金门镇标千总。雍正七年(1729)被选到天津教习旗营水师。乾隆二年(1737)授南澳守备,不久调澎湖任厦门前营守备。又擢升闽安左营游击、铜山烽火门参将、督标水师营参将、厦门提标中营参将、南澳总兵官、台湾水师副将。乾隆十九年(1754),皇帝特旨召见,授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。
    张勇任职期间,政绩突出,颇受崇敬。关于张勇的故事很多,流传甚广。台湾歌仔戏《政德歌》特为张勇而编演。
    走进“武功大夫”张勇府第山门,便可看到嵌入照墙的“圣旨”牌,还有一方记载张勇事迹的石碑。就在张勇事迹石碑边上,还有另一方石碑,记载着张勇后裔抗日英烈张稚生事迹。
    张稚生(张勇六世孙),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出生于张府中厝。
    《崇武镇志》中的《张稚生传》和碑记《抗日烈士张稚生事略》记述:张稚生1924年1月投笔从戎,投身军政界,曾在驻泉州军中任连长。1937年8月投入抗日战争。1939年到南平军政部十三补训处补充团任职,1941年调任该处装备第一团连长。是年四月,日寇侵占福州,该团奉命阻截,在大湖歼敌300多人。副团长郭志雄牺牲后,张稚生率领部队直捣敌指挥所,毙敌联队长,夺取大湖战役胜利。张稚生立一级战功。1944年9月底,日寇再犯福州。张稚生升任八十师二三九团一营少校营长,率领部队守卫大北岭,阻敌进犯,血战两昼夜。三十日半夜,敌人增兵强攻。张营长身先士卒与敌人殊死肉搏,到十月一日(中秋节)晨壮烈牺牲。张营长是年四十四岁。此战役惊天地泣鬼神,保住大北岭,再次粉碎日寇占领福州的图谋。张稚生爱国精神足传千古,为慰英灵,胜利后举行隆重追悼大会,并将大北岭更名为稚生山。1999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张稚生为革命烈士。
    而今,在张府中厝大厅上悬挂着“武宦世家”“黄浦精英”等匾额。泉州烈士纪念馆陈列着张稚生的英雄事迹。2001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,正值张稚生诞辰100周年。张秋煌编著出版了《抗日英烈张稚生》一书。
    武备崇尚  武艺超群
    明朝以来,崇武城军民崇尚武备,习武成风,出了不少武林高手一一如周国光、庵山武伯等。据史书上记载统计,从正德至崇祯的130多年间,崇武人在科举场中甲科的武举人、武庠生12人。当时崇武是只有1000多人口的边远小镇。
    南门街北端是土名“草街”。草街东西两侧有江州陈氏古大厝五座。其中,西侧面东的这座大厝,族人称为"祖厝"。祖厝面阔三开间,二进制,屋顶为单檐硬山式,清代建造。就在这座祖厝,出了个武举人,曾经存在着与古代科举相关的实物。
早年,当人们跨进祖厝大门,映入眼帘的是并摆悬挂梁上的两块匾额。一边是“优元”匾额,一边是“解元”匾额。祖厝前分南北两处各有一座旗杆夹。古代,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。通过贡院科考中为举人,就在自家门前树一旗杆,称中举旗杆。祖厝族人中有位长辈名叫陈受钦,1930年出生,今年83岁。在陈老先生的脑海中,还能清晰地记得前辈保存下来的举人用来收藏服饰的油漆木篮,记得举人使用的白色玉佩,记得武举人用来练功的石轮。陈老先生当年曾经玩弄过这几样东西。
    草街江州陈氏武举人,可谓武艺超群。相传,古代崇武民间每年举行一次关圣大帝庙会。关圣大帝神像迎出大殿,八位壮汉用大轿抬着关圣大帝高大的神像巡境消灭。当关帝爷驾临大街时,信众将事先放置在路中的柴火堆燃起,让关圣大帝从火堆经过,称“过火”。走在关帝神像前头的是关公战器“青龙偃月刀”,一样要“过火”。近百斤重的青龙大刀,一路上几个壮汉轮流执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那一年,草街江州陈氏武解元,独自一人承担了执持青龙刀的重任。一路上,只见武举人轻盈“过火”,舞弄大刀,表演刀术。武举人的超人武艺让人惊叹。这就是流传已久的武解元“关公大刀过五掌”的故事。
    2014年“草街”江州陈氏祖厝依旧制重建。
    武迹犹存  武城永固
    南门街往北几十米,东侧临街有处土名“牲底埔”,也称“九使埔”。
    “牲底埔”是明朝崇武所城兵马司遗址。《崇武所城志·兵马司》记截,“所城四门皆有其地,原建一厅二房,年久倒废。东在岳前殿大门左边,今盖庵前面空地是遗址也,系胡思明请产开厕。北在城上阶前,王佩请产盖屋。西在井对面,系胡助请税盖店。惟南门原经张文辅修葺,今亦倒废,已成平地矣”。
    明朝,崇武城有二至三道跑马道。马匹是所城不可缺少的装备。兵马司是负责饲养马匹的部门。兵马司的选址都在靠近城门的地方,便于调度使用马匹,便于打仗。“牲底埔”就是当年设在南门的兵马司遗址。此处除了临街近年新建一座民宅, 600多年来仍然保留空地面积500多平方米。
    负责兵马司的人是有官职的。《明朝官员品级》载,千户所下设“司马司大使”后改为“司牲司大使”,属九品官。如今,“牲底埔”周边有地名“九使”和“马厝”。这些地名都与明朝兵马司有直接的联系。如今,当人们提到“牲底埔”、“九使”、“马厝”,就会想起当年守城将士跃马挥戈、驰骋沙场的场景,就会想起钱储、王铁、朱肜、戚继光等抗倭御寇英雄。
    南城门北侧登楼台阶护栏上有方石刻“瀛壖砥柱”。“瀛壖砥柱”石刻上款“嘉庆乙丑嘉平月”,下款“署知县钱塘吴忠题”。细读这方石刻,可以了解崇武建城以后,军民府官共同护城修城固城的历史。崇武城在明清两代先后进行过十八次的修葺增筑加固。《崇武所城志·碑记》中《募修崇武所城序》文载,嘉庆乙丑(1805)知县吴忠倡导募资修葺南门城内外墙二十余丈。至此为第十七次修城。“瀛壖砥柱”为此次修城而题。它高度赞颂崇武城在国防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    “瀛壖砥柱”中的“瀛”意为大海,“壖”意为城郭,“瀛壖”意为“海疆”、“海城”或“海疆城堡”。“砥柱”一词出自成语“中流砥柱”。“砥柱”指黄河中的砥柱山。“中流砥柱”比喻在危险中能起支柱作用的人和力量。“瀛壖砥柱”意为“屹立于海疆,可以承担重任,支撑危局的城堡”。该石刻是为崇武城而题,
    走出南城门,与关帝庙相呼应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塑像。

【古城文化友情提示】大典尊重原创者版权,本文由崇武陈建民撰写提供。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。

上一篇:走街串巷(崇武讲古系列)之--北门街

下一篇:走街串巷(崇武讲古系列)之--西门街

TOP

©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37    闽ICP备05000897号   
全国咨询热线

0595-87679000